中共宣城市委党校欢迎您! |宣城   小雨(18℃~14℃)

理论聚焦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聚焦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拓展文化发展的无限空间
—湖南长沙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5-8-5 被阅览数:173 来源:《 学习时报 》( 2025年08月04日 第 02 版 ) 发布者:信息中心 原作者:梁媛 姚建刚 陈开宇 翟月荧
湘江北去,浏水汇流,孕育出融三千年楚汉风韵与当代创新活力于一体的山水洲城——长沙。岳麓书院千年弦歌不辍,马栏山跃动数字内容创新,天心阁的光影艺术公园用科技重构时空对话。这座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为精神图腾的城市,正阔步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大道上。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湖南的发展,深切关怀长沙的创新实践。2020年9月考察湖南时,他亲临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这一重要论断,为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点亮了指路明灯。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再次聚焦这一时代课题,殷切嘱托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两次考察,两次重要指示,清晰勾勒出长沙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和使命担当。
以科技力量打造文化主体性建设的创新引擎
文化主体性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上的独立自主,是形成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自觉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是湖南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丰富资源和深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长沙这片镌刻着数千年文明基因的土地,注入新时代的精神动能。从马王堆纹样的数字重生到革命精神的VR传承,从马栏山的视频产业链到城市IP的全球传播,长沙以科技不断增强“古今对话”“虚实相生”“内外联动”的湖湘文化主体性。
依托数字技术,长沙让千年文物“开口说话”,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活态传承。山海数字文博平台已上线78家博物馆的超4万件数字文物,服务全球1600万用户,为数字经济的多元化与国际化发展插上了翅膀。“打开芒果数智开发的山海App,就像进入了一座二十四小时不打烊的线上博物馆。”湖南芒果数智艺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产品技术负责人张斌说:“以往,文物背后的故事只能通过冰冷文字展板了解,如今新技术更能将历史鲜活重现。”在湖南博物院,马王堆复原动态展《一念·辛追梦》通过多媒体视觉影像、AI技术等,生动讲述了辛追夫人教子成才、送子出征保家卫国的故事。截至2024年8月,湖南博物院已完成948件马王堆藏品的高清数字化采集,并联合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推出“数字汉生活”项目,构建“马王堆纹样数字基因库”与“马王堆新汉隶字体库”。这些数字化成果,不仅实现文物纹样的智能修复与动态上色,更支持公众参与二次创作,使汉代美学融入现代生活。从千年纹样化作时尚单品再到文物主题动画短片的推出,数字技术让沉寂数千年的古韵之美变身现代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借助数字科技,长沙为红色基因注入时代语言,使革命精神从“静态展览”走向“动态共鸣”。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依托“智慧教育工程中心”,复原毛泽东青年求学场景——学生通过VR课堂参与“一师晨读”,与虚拟青年毛泽东共论救国之道,历史教育参与度提升70%。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创作的《青春1919》互动微剧,在视频平台通过“弹幕穿越”功能,让观众与五四青年对话,单条视频播放量破1.2亿。
以科技为支点,长沙撬动现代文化能级跃升,塑造“网红城市”背后的“长红逻辑”。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获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称号的城市,长沙发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作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龙头作用,依托超算中心算力支撑,打造“数智湖湘馆”等沉浸式体验空间,创新推出“AI修复红色经典影片”“人工智能手语播报”“5G智慧电台”等“文化+科技”融合典范;借助万兴科技和芒果数智等企业的力量,长沙建设了6个文旅数据集,数据规模达到1万TB。2024年,马栏山数字文化产业狂欢节吸引来自37个国家的相关机构参与,园区企业制作的京剧梅兰芳数字人微电影,通过AI动作捕捉技术复活大师风姿,海外播放量超5000万;众笑短剧出海平台累计播出短剧超300部。技术不仅深化本土文化表达,更推动“长沙故事”走向世界舞台。
以文化力量构筑城市发展的活力磁场
文化,是流淌在城市血脉中的活力源泉,更是塑造独特魅力、凝聚发展动能的深层密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一座城市,不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功能的复合载体,其文明的演进高度,往往取决于文化“归集”与“活化”的深度。
长沙,这座承载三千年文脉的古城,正以文化为轴心,构筑起吸引人才、激发创新、涵养幸福的强大磁场,让青春激情、市井烟火与千年书香共振交响,将“近者悦、远者来”的愿景书写成生动现实。
活力四射的青春文化,让青年与城市共舞。长沙锚定“年轻人友好的城市”定位,全力打造青春“秀场”、奋斗“赛场”、梦想“创业场”。围绕青年人才“引育留用服”全链条,政策创新永不止步——从“人才政策22条”迭代至“升级版45条”及“研发人才10条”,始终紧扣产业脉搏。这座城市以超20亿元真金白银投入补贴,为青年安居乐业、热血追梦“买单”,系统性构筑“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的幸福生态圈。持续的滋养使长沙成为“生活幸福、打拼出彩”的青春主场,磁吸效应强劲:人才总量从2017年110万跃升至2023年315万,常住人口中青年占比逾三成。这耀眼数据,是湖湘精神绽放的华章,更是无数青年将梦想扎根于此的璀璨印证。
活色生香的网红基因,淬炼从流量到留量的长红密码。长沙将连续17年入选“最具幸福感城市”深深融入其升腾的市井烟火与国潮脉搏之中。五一商圈,作为现象级人气磁极,仅2025年“五一”假期便汇聚522.96万人次,解放西的霓虹下,新潮与怀旧共舞,成为年轻人沉浸式体验的超级秀场。以文和友、安克快客等为先锋的143枚网红品牌火种,或以新中式美学雕琢食韵,或以复古场景引爆情怀,燎原成文化消费的创新场景集群。当夜幕低垂,长沙的活力在夜色中澎湃绽放:夜间消费占比超60%,高居全国前列,构筑起“夜游、夜娱、夜食、夜展”的湖湘风味品牌矩阵。
活水长流的书卷气韵,让文脉在数字浪潮中奔涌。岳麓山下,三所985高校如智慧灯塔辉映,赓续千年弦歌;湘江两岸,文脉活水正以数字之姿“浸润乡野”——浏阳大围山农人李立借唐诗短视频斩获亿级流量,带火“诗意民宿”;“村民元宇宙”项目打破时空壁垒,乡民轻点屏幕即可“云”览省博千年珍藏。从书院晨钟到云端典籍,从学术殿堂到田埂屏幕,传统书卷气与数字墨水共绘“活水长流”的新图景,让文化从“送”到“种”的嬗变,在星城大地绽放生生不息的力量。
以革新力量形塑产业升级的强劲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提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这一重大论断,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相融互促、相得益彰的发展之道提供了根本遵循。长沙在文化建设的征程中,始终关注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优化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以迸发的创意和破界的创新,赋能社会经济的发展。
2017年12月成立的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成为科技与创意融合的“超级工厂”,其自主研发的“马栏山盒子”,搭载5G编解码芯片,实现节目拍摄、传输、剪辑同步完成,助力《声生不息》等综艺效率提升40%。“中国V链”覆盖全链条数字版权管理,区块链存证业务超33万件,版权上架素材和存量数据超千万件,交易额突破14亿元;而万兴科技的SkyMe-dia视频大模型,支持用户输入文字生成3D动画,内容生产效率提升6倍。园区注册企业4000余家,涵盖了一整条数字文化产业链。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党工委书记曾雄表示:“园区的任务是当好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桥梁、建好生态。”在这里,文化为科技赋魂、赋智、赋美,科技为文化赋形、赋能、赋力,双向奔赴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果。2023年,全球首台“视频超算”在马栏山建成,将13PF的超强算力转化为生产力,使超高清视频的渲染速度从旷日持久缩减到“一顿饭的时间”。这一突破性进展,大大提升了影视创作效率,为文化内容生产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2024年,超7亿人次游览湖南山川,旅游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文旅业成为全省第四个万亿元产业,其中文旅融合项目贡献率达60%。长沙构建了“一江两岸、多商圈、多组团”的夜经济发展格局,拥有五一商圈等4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形成了集演艺、影剧院等为一体的完备的文旅消费体系。演艺经济和赛事经济,也成为长沙文旅融合的亮点。2023年,长沙市共完成各类演出4500余场、观众超248万人次;2024年,全国第一届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乒超联赛等赛事在全城引发热议,迸发出强大消费活力。长沙还将会展玩出了新花样,2024年,全市举办展览项目257个,会议论坛22860个,第七届中非民间论坛和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互联网岳麓峰会、中国新媒体大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展会精彩纷呈。科技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推动长沙天心阁光影公园、“寻长沙”等沉浸式文旅体验新场景层出不穷,不仅如此,长沙团队还不断输出创意和科技,活化其他区域的文化资源。“知了青年”通过数字焕活技术再现浯溪碑林历代摩崖石刻的风采;李彦导演团队将传统苗族文化与现代数字艺术相结合,打造了沉浸式5D苗境喜宴剧场《德夯幻境》,带动景区收入同比增长183.85%。
活跃的传媒和富有创意的音视频制作,不断向消费领域渗透、与制造企业结盟,带动长沙新消费品牌的兴起、市场的活跃和制造业的服务力、品牌力提升。湖南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4%,比全国高1.9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底,长沙全市143个新消费品牌覆盖餐饮、零售、美妆等八大领域,诞生了2家独角兽企业,5家“未来独角兽”,以及20余家上市后备企业。同时,影视传媒、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产业,还通过与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主体结盟,为实体经济提供高质量的视觉设计、品牌策划、内容创作、多元化的传播路径等,帮助其提升产品附加值、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甚至以先进的技术和创意支持,助力其在数字内容领域实现突破。如三一重工,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军企业,自2018年起,企业开始尝试将文化创意融入其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中。三一重卡主办音乐节,打造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使其在年轻消费群体中获得了更高的知名度;企业还打造了工业文旅新IP,并通过数字技术重构传统制造流程,创造出“智能制造+文化输出”新模式。文化与制造的跨界融合,不仅丰富了产业的产品线,也为其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截至2024年底,长沙市实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覆盖的先进制造、互联网+、创新创业、跨界综合管理等“四新经济”企业37.27万户,同比增长6.53%,占实有企业总量的49.7%。
以协同力量夯实民生幸福的坚实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实现好人民群众文化权利。”长沙的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受者”的理念,通过政府与民众的双向奔赴,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书写了长沙文化共建、共创、共享的生动图景,为打造幸福城市、缔造民生幸福,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化空间的营造,是城市精神风貌的外化,也是市民心灵成长的土壤。长沙市政、绿化和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绘就了“山水洲城”的诗意栖居。湘江一带碧波荡漾,两岸百里画廊霓虹璀璨,与洋湖湿地公园的绿意盎然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流动的都市文化长卷。市民在橘子洲头踏青赏景、青年毛泽东雕像前感受“恰同学少年”的青春锐气,于岳麓山间寻幽访古,辛亥革命志士的墓群和碑文激发慷慨豪情,在李自健美术馆、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湖南美术馆等艺术空间沉浸流连,体悟文化与自然的美好。众多的人文空间,不仅是城市的文化地标,更带给市民心灵的栖息。近年来,长沙累计投入近60亿元用于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7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588个、农家书屋1013个,实现文化设施全域覆盖。圭塘河岸的波光书影、浏阳河畔的茶香歌声、松雅湖边“一期一会”的“松雅讲坛”、雨花非遗馆络绎不绝的非遗研学以及遍及各乡村和各街巷的文化设施,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让市民获得身为长沙人的文化认同。
文化生活不仅滋养着市民的精神世界,也激发整个城市的文化创造力。长沙市群众艺术馆、老年大学等机构,为市民提供书法、绘画、舞蹈、音乐等丰富的文化艺术培训课程,满足不同年龄层的文化需求。各区县也纷纷推出“四季村晚”“松雅讲坛”“雅韵星沙·周末有戏”“书香星沙”等品牌活动。市民在享受文化的同时,成为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播者。长沙民间艺术活动日益丰富,形成了多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群众文化品牌。以长沙本土文化为根基形成“小剧场现象”,登记备案的各类演艺新空间达39个,靠谱儿戏剧工坊等一众民间职业剧团,聚集了一大帮子“铁粉”,演出现场经常人满为患,甚至吸引了省委书记沈晓明亲自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这些民间剧团开放。长沙拥有500多家社会办文化场馆,其中非国有博物馆超过20家。消费与文化的结盟,更是打造了长沙人独具特色的生活场景,形塑了网红长红的文化密码。
文化众创推动文化资源的共享与再创造,为文化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从20世纪80年代歌厅文化的悄然兴起,到20世纪90年代向创作者团队开放的湖南广电机制创新,再到21世纪以来民间艺术空间的蓬勃涌现、近年来网络文学和短剧创作的方兴未艾,长沙始终以开放包容的理念,为大众参与文化内容生产提供广阔舞台。雨花非遗馆作为民营企业投资运营的非遗场馆,是长沙文化众创的生动写照,其“民办公助”的创新模式成为全国非遗保护领域的典范。该馆汇聚非遗项目300多个、非遗传承人、手艺人100多位,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教育”“非遗+文创”等多元融合模式,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发了30多个体验项目,设有30个非遗传习所,年接待量超30万人次,非遗文化消费过亿元,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信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打破了非遗静态化陈展的既有模式,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让非遗真正活了起来。
长沙文化产业的实践,是新时代中国城市以文化自信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民生福祉为落脚点的生动缩影。这一实践深刻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的论断,更以鲜活案例诠释了文化与科技融合既能催生新业态又能集聚创新人才的朝阳产业图景。
文化发展绝非简单的“资源变现”,而是以文化自觉激活历史积淀、以科技理性重构人文价值、以民生温度凝聚集体认同的系统工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长沙的实践正是这种包容性与创新力的当代演绎——它既守护着“惟楚有材”的千年文脉,又激荡着“敢为人先”的时代浪潮,为全国城市提供了“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塑城”的可复制样本。